古人为什么是“吃茶”而不是“喝茶”?茶的发源地原来在四川
发布时间:
2025-04-21 18:48
老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前六样都跟老百姓的饮食有关系,那为什么“茶”会名列其中呢?今天咱们就聊聊关于“茶”的故事。
其实说起“茶”,那可以算是咱们中国独有的饮品了,像逢年过节、迎来送往,很多朋友都喜欢以“茶叶”为礼品赠送,从几千元一两的高端茶叶,到几十元一斤的普通茶叶,应有尽有,根据个人的经济情况自主选择。其实李夫子平时也喜欢喝茶,没事泡点绿茶,喝着也舒心。但其实茶叶并不仅仅只能用来“泡”,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美食就是用茶叶为材料制作的,那就是“茶叶蛋”。
茶鸡蛋南北做法不一样
“茶叶蛋”可以说是货真价实的国民美食。大到北京、上海这些好几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小到山沟里边的一个小县城,只要是人多热闹的地方,您就提着鼻子闻去,肯定就能闻进小摊上卖茶鸡蛋的香味。尤其是冬天,马路边上放个小煤球炉子,炉子上放个大锅,锅里边茶鸡蛋堆得冒尖,热气腾腾,直冒白气,煮茶鸡蛋的大锅边上,再守着满脑袋白头发一脸褶子的老太太,三九天夜里,西北风刮的呼呼的,您顶着风走到茶鸡蛋锅边上花钱买俩茶鸡蛋。老太太拿个大勺子,从鸡蛋堆底下捡煮的时间长的特别入味的鸡蛋,捞出来两个。您就守着炉子,剥开鸡蛋皮,里边鸡蛋煮的都黑红黑红的,冒着热气,趁热把整个鸡蛋塞嘴里,既烫嘴又烫心哪,脑门上立马就能冒了汗,浑身暖洋洋的,也不冷了!
李夫子小时候吃茶鸡蛋,也就是每年学校组织春游或者秋游,再不就是家里大人带着逛公园、出远门,平常吃的机会不多,为什么呢?因为家里的茶叶本身就不富裕,那么这鸡蛋就更不富裕了。年龄稍微大点的朋友可能还有印象,七八十年代那会儿去茶叶店买茶叶,这虽说没有限制吧,不要本、不要票,可是普通人家一年最多也就买个二三两茶叶,自己平时喝的都是白开水,非得家里来客人的时候才给人沏碗茶水喝,这是咱们中国人待客的规矩。
中国人喝茶分南北两派。北方人爱喝花茶,觉得茶叶里边要没有点茉莉花香味,那就喝不下去。南方人喜欢喝红茶、绿茶,觉着本来挺好的茶叶,北方人非得往里边加茉莉花,那叫糟践东西。南北方喝茶的习惯不一样,煮茶鸡蛋的习惯也不一样。南方人煮茶鸡蛋多数放的都是红茶,北方人过去家里一般就只有花茶,也不能说为了煮个茶鸡蛋特意出去买红茶去,所以煮茶鸡蛋的时候,多数都是随手抓把花茶放锅里,煮出来的茶鸡蛋除了鸡蛋香味、茶叶香味、各种材料的香味,多少还带点茉莉花的香味。
李夫子觉得应该比南方的茶鸡蛋好吃,李夫子曾经也学着煮过茶鸡蛋,反正李夫子煮茶鸡蛋也不挑,什么茶都成,就觉得煮在锅里什么茶都一个味道,主要还是鸡蛋好吃,这方面就没有那么讲究了。吃了这么多年的茶鸡蛋,您知道这茶鸡蛋这种吃法打根上说它是怎么来的吗?这个事儿李夫子专门查了查,没查着,大学研究所里边好像也没有专门研究茶鸡蛋的教授。不过这个事咱们大概可以推算一下。
煮茶鸡蛋肯定得先有鸡蛋,先有鸡蛋肯定得先养鸡。那么中国人养鸡最早应该是8000多年以前,新石器时代。河北武安的磁山遗址就出土过“鸡骨骸”,鸡骨头上据说还带着人啃的牙印。稍微再晚一点,到了黄帝那会儿,中国人有了“六畜”的说法。“六畜”具体指的是哪六畜?就是“马、牛、羊、鸡、猪、狗”。2013年江苏省句容县浮山的一个果园子里边挖出来满满的一坛子鸡蛋。据今天为止2800多年,是西周那时候养的鸡下的蛋,这是中国目前出土的年头最长的鸡蛋。
中国人吃茶的历史来源
中国人“吃茶”的历史跟“吃鸡蛋”的历史长短差不多,大概是在3000年以前。各位小伙伴有没有注意一个细节,为什么李夫子说的是“吃茶”而不说“喝茶”?这个问题暂时先不说,先说一下《三国演义》第65回:“马超大战葭萌关、刘备自领益州牧”。讲的是赤壁之战以后,刘备率领大军入川,张飞跟马超单挑的故事。
张飞跟马超单挑的葭萌关,现在叫昭化镇,属于四川省广元市管辖,四川老百姓有句俗话说:“到了昭化不想爹妈”,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这意思就是说昭化是古代的葭萌关,这地方历史太悠久了,留下的故事也多,文化积淀特别深,甭管谁走到葭萌关,当地人一给您摆龙门阵,二给您讲古,就能把您听入了迷,听的连亲爹亲妈都给忘了。当然这话夸张了,但是确实有这么个说法,别的不说,单单一本《三国演义》,里面很多故事就都能跟葭萌关扯上关系。
昭化城外头现在还有块特别平整的河滩地,叫做“战胜坝”,民间传说,这地方就是当年张飞跟马超大战的战场。听说书先生说了这么多年的葭萌关张飞战马超,您知道这葭萌关的“葭萌”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吗?这话要说起来,还得从张飞战马超那个年代再往前推个1000多年。从“武王伐纣”那会开始说,武王伐纣时期,连重庆都算上,整个四川盆地分成两个小国家,一个是蜀国,一个是巴国。所以直到现在,咱们还管四川叫“巴蜀大地”。东晋有个叫常璩的人写了一本书,叫做《华阳国志》,讲的就是古代四川那边蜀国和巴国的历史。据这本书记载,公元前1057年前后,武王伐纣把商朝给灭了,建立周朝。原本归商纣王管辖的好多小国家,包括巴国和蜀国就全归了周武王领导了,周武王觉得土生土长的巴国国王不牢靠,就把自己的一个小兄弟,姓姬的人空降到巴国当国王,姓姬的这位巴国国王走马上任以后,惦记着给大哥捎点当地的土特产回去,也算还个人情。
古代为啥是吃茶而不是喝茶?
那时候全中国就只有四川的山上长这种野生茶树,也就只有四川人吃茶。为什么说“吃茶”而不是说“喝茶”?现在咱们喝茶最讲究的喝法,那叫“茶道”,一个漂亮大姑娘,在条案后面坐着,案桌上摆了七个瓶子、八个罐子,一口茶水来回折腾,就跟做那化学实验似的,就这么喝茶,这是有讲究的。那不太讲究的喝法呢?比如过去老北京人住的大杂院,胡同里边的老大爷,下午两三点钟睡醒了,拿一个搪瓷缸,把茶叶扔进去,炉子上烧的滚开的水,水壶举得高高的,往那缸子里倒。缸子倒满了开水,盖上盖,还得闷个20来分钟,再打开盖。半缸子茶叶半缸子水,茶水那色跟酱油似的,离老远都能闻到茉莉花的那香味,直接把大缸子端起来,咕咚咕咚猛灌几口,过瘾。
武王伐纣时期的四川人,比北京这老大爷还糙,水都不用,就是鲜茶叶从树上撸下来,整把揉到嘴里嚼!有朋友就问了,古代的四川人吃鲜茶叶干嘛?家里没饭吃饿的吗?其实在这里,李夫子就得反问大家一句,咱们现在喝茶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呢?其实是“提神”!茶叶这玩意说到底,跟咖啡的性质差不多,里边都含咖啡因,吃下去能刺激大脑、解乏提神。至于说您把茶叶泡成水喝下去,还是搁在嘴里嚼咽下去,其实效果都一样。
武王伐纣那会儿,四川人可能也是没有烧开水的条件,所以怎么省事怎么来,干脆直接上手撸鲜茶叶,就这么吃。姓姬的巴国国王上任以后,入乡随俗,也跟着当地人从树上撸茶叶吃,觉得这效果还挺不错。心里这么一合计,心想:“这么好的东西,我也不能自己闷着头吃,我得给我大哥送点尝尝去!”就这么着,从四川往丰镐,也就是西安,给周武王送了包茶叶,从那以后,中国北方人才知道还有茶叶这么一种东西,才开始学四川人的样子“吃茶”。“茶”是茶叶传到北方以后的说法,这就叫“茶”。武王伐纣时期,四川人管茶叶不叫茶,叫什么?叫“葭萌”!大概3000多年以前,古代蜀国国王有为御弟,可能也是因为打小就特别喜欢嚼茶叶,也可能是因为父母特别喜欢嚼茶叶,甭管什么原因,反正这个人的名字就叫“葭萌”!叫“葭萌”的这位御弟长大以后,当国王的哥哥,把他的封地划分在了今天四川昭化这片地方,当地就从此得了这么个地名,叫“葭萌关”。
周朝喝茶流行“粥茶法”
唐朝大诗人李白有句诗词,叫“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试想一下,茶叶从四川千里迢迢送到西安周武王的手里,早就干巴了吧,再要是直接放嘴里嚼,这口感肯定不好,那该怎么办呢?现在咱们的办法就是把这干茶叶放在热水里泡,然后只喝泡出来的水,茶叶不要。周朝人大概也觉得是茶叶泡水喝不过瘾,干脆就把干的茶叶直接扔到锅里,就跟熬菜汤一样“煮”,光白水煮还觉得不解气,锅里边还得加上油、盐、酱、醋、葱、姜、蒜等乱七八糟的粮食、蔬菜、鸡鸭鱼肉,再有就是各种鸡蛋、鸭蛋、鹅蛋等等,有点东北乱炖的意思。最后直接连汤带菜稀里呼噜,那么一吃,这种吃茶的套路在中国历史上专门有个说法,叫做“粥茶法”,又叫“茗菜”!
说起周朝人吃的茗菜,李夫子就琢磨,周朝那会儿鸡蛋有了,茗菜也有了,保不齐就是周朝的哪个家庭妇女做茗菜的时候,想在里边煮个荷包蛋,结果一没留神,整个鸡蛋连皮掉锅里了,鸡蛋掉锅里的时候,皮上还磕破几个口,从此歪打正着发明了“茶鸡蛋”。当然李夫子也是闲着没事瞎猜,大家甭往心里去,咱们就当笑话这么一听,您可千万别当真。
北方流行喝“醍醐”
茶叶的原产地在南方,唐朝以前只有南方人流行喝茶,喝的时候还是加了各种佐料的茶。北方人不喝茶,那么有朋友就问了,唐朝以前的北方人不喝茶,渴了喝什么?总不能就每天光喝凉水吧。话说到这,李夫子要跟大家说个成语,这成语只要是中国人差不多都应该知道。叫“醍醐灌顶”。咱们说了这么多年的醍醐灌顶了,您知道这“醍醐”到底是什么东西吗?现在蒙古族还有一种传统食品叫“奶豆腐”,说白了就是把牛奶里边的干货提取出来,当粮食嚼着吃。那么牛奶提取完干货以后,剩下的下脚料看着跟清水差不多,叫乳清。乳清再经过发酵,做出来的东西,说酸奶不是酸奶,说奶酒也不是奶酒,喝到嘴里边酸甜,稍微还带点度数,这种饮料,就叫“醍醐”。
唐朝以前南方人流行喝茶,北方但凡有身份的人都讲究喝“醍醐”,谁要是喝茶的话都不好意思出门跟人打招呼。直到唐朝以后,北方才流行喝茶。那么为什么非等到唐朝以后北方才流行喝茶?因为唐朝那会儿佛教普及了,出家人每天打坐、念经,打坐念经的时候怕犯困,那么叫喝口茶提神。所以各位小伙伴要是有雅兴去寺庙里边,就能看见出家人打坐以前都有一个必要的程序。什么程序呢?就是先得把茶水喝透了!
唐朝喝茶重口味
唐朝人喝茶,在周朝人的基础上有继承也有发展,把干茶叶放在火上烧,烧糊了以后粘成末,然后再放在大铁锅里边加水熬,光喝熬出来的汤,不吃茶叶,口味轻的人熬茶水的锅里边撒点盐就成。要是口味重的话,还可以再加上葱、姜、蒜、大枣、橘皮、薄荷这类东西。现在各位小伙伴去湖南那边的土家族喝“擂茶”,内蒙古草原上蒙古族喝的“奶茶”,青藏高原藏族喝的“酥油茶”,包括陕西渭南地区喝的一种叫“罐罐茶”,把茶叶和水放在小陶罐里边熬,熬的时候还得加盐等各种杂七杂八的配料,这些现在非主流的喝茶套路,就是从唐朝人那会儿传下来的。
宋朝人如何喝茶?
宋朝人跟唐朝人的口味又不一样了,喝茶的时候喜欢找找小清新的感觉。茶里边的各种乱七八糟的佐料就都不要了,干的茶叶先放在火上稍微烤烤,烤得发脆了,再用小石磨磨成面,然后放在碗里拿开水冲,冲的时候一只手提溜着开水壶,一只手还得拿着一个叫“茶筅”的专用工具,像打鸡蛋似的在茶碗里边搅和。什么叫“茶筅”呢?就是现在家里边刷锅,好多老人还习惯用一种跟小刷子类似的东西,“茶筅”就跟这个意思差不多。搅到最后,茶水里边连茶叶沫带气泡整个发起来了,黏黏呼呼。颜色跟牛奶似的,白里透着黄,有点现在“卡布奇诺”的意思,这就是宋朝人的喝茶法。
老北京人爱喝的“茶叶末”
现在您去日本旅游,日本茶道讲究喝“抹茶”,但玩的就是宋朝人留下的那套东西。陆游写过一首诗,叫做《临安春雨初霁》。在语文课本里都学过,李夫子记得里边有这么一句叫“晴窗细乳戏分茶”。那时候上语文课的时候,有的学生就举手问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恰好李夫子上学时的语文老师就是正经的老北京人,平时好喝口“茶叶末”,什么叫茶叶末呢?其实就是各种茶叶里边筛出来的碎末子,老百姓有一句话叫“苍蝇再小也是肉”茶叶末没有正经茶叶那么好看,可也不难喝,价钱还便宜。过去好多喜欢喝茶又买不起好茶叶的老北京人,就买这茶叶末喝。
眼下您去北京茶叶店还能买着茶叶末,有那喝顺了口的老人,价钱多贵的茶叶,人家不认识,人家就讲专门喝这口,不过现在您要是跟岁数稍微年轻点的服务员说“我买茶叶末”,人家可能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您必须得说“给我来点高碎”,这“高碎”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茶叶店卖茶叶末原先也分两种,一种是质量稍微好一点的,这叫“高碎”,还有一种质量更差,价钱当然也就更便宜,就叫“茶叶末”,现在您看好多讲老北京的影视作品,里边的人物赶上家里来客人了,跟人家客气:“您坐着,我给您沏碗高的去”,而这高的指的就是高碎。
90年代初,茶叶店卖高碎是12块钱一斤,普通茶叶末就要10块钱,茶叶末不难喝,缺点就是不浸泡,喝完第二道就没色了,你得重新换茶叶。再就是沏茶的时候上面漂着一层白沫子,那个语文老师当初喝的就是12块钱一斤的茶叶末。他其实也没闹明白“晴窗细乳戏分茶”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可能是课堂上学生举手问了,老师也不能说我不知道,哪怕是瞎编也得先把学生糊弄住,老师急中生智,艺术来源于生活,端着他那搪瓷缸子就给我们解释:“你们看茶水上不是漂着一层白沫子吗?就跟牛奶差不多,这就叫细乳。什么叫分茶?喝茶的时候你也不能把这层白沫子喝下去,您就得拿茶杯盖稍微的刮刮这层沫子,再不行你拿嘴吹吹,把这沫子吹开了,喝下面那茶水,这就叫分茶。”
宋朝的分茶法
这种解释我们当时还就真信了。您想学生都是把老师说的话当作圣旨,能不信吗?“晴窗细乳戏分茶”这句话实际到底应该怎么解释呢?细乳咱们前头说了,宋朝人喝的是抹茶,最后搅拌出来的跟卡布奇诺相似的那种东西,叫“细乳”。“分茶”大概意思就是说,那时候的人把茶水搅和成卡布奇诺以后,还得在茶水表面的那层气泡上画画、作诗,这就叫“分茶”,又叫“茶百戏”。那时候的宋朝人不光自己闷头跟家里玩“分茶”,每年还得举行全国性的分茶技术锦标赛,顶级高手据说能在这茶水上画出100多种图案。
宋朝的阉茶法
现在咱们流行的开水泡茶的法子,宋朝就已经有了,人家叫“阉茶法”。阉茶法的意思就是说,比闲的没事喝抹茶精简点流程,略省几个步骤,像烤茶叶、磨茶粉、搅茶水、分茶等等这些细节、环节全不要了,直接把干茶放在茶碗里,拿开水泡泡就喝,宋朝那会儿用阉茶法喝茶的都是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高档人就不屑这么喝。
现代喝茶法从明朝开始盛行
明朝以后就不一样了,朱元璋那是大街上要过饭,出家当过和尚的主,本来就是从社会最底层混上去的。人家苦日子过惯了,他觉得喝茶就是为了解渴、提神。什么细乳、分茶纯属小资阶级的情调,人家不稀罕玩。明朝洪武24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干脆下了一道圣旨,号召全国人民艰苦朴素,全玩阉茶法,自己还带头实行,皇上都带头喝阉茶了,别人要是成天闲着没事,还弄一杯卡布奇诺在上头画画,这不是成心找别扭吗?所以明朝以后,中国人主流的喝茶方式才慢慢变成了现在咱们习惯的开水泡茶这种最简单的办法。
来源:李夫子说史
热门新闻